共享經濟和共享城市的概念近年愈來愈多人討論,也逐漸改變市民的日常生活習慣,很多人認為共享經濟就是分享,但並不其然。在香港,如果我們提到共享經濟,香港人較為熟悉的便是Uber,Airbnb。但其實香港有很多共享經濟概念運作的小型 startup 和社企。在外國,有人從消費角度認為共享經濟是一種合作式消費,名為 Collabrative Consumption,也有人認為共享經濟應該集中提供服務的人身上,名為 Gain Economy,亦有人提倡以 Platform Economy (平台經濟) 來更準確地概括共享經濟這個概念。

當中,在共享經濟浪潮下催生的新型行業,就非共享工作間 (Co-Working Space) 莫屬,根據信報之前一篇的報導,香港現時的共享工作間所佔的整體面積不足200萬平方呎,佔傳統辦公室的整體面積不足1%,而因為共享工作間在租務、裝修上的彈性為大,現時不少大企業也紛紛將部份的部門轉至共享工作間工作,可見其市場的發展潛力。

而伴隨著共享工作間 (Co-Working Space) 而來的,是社群發展 (Community Development) 的概念,如何結合社群的力量,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,是當今社會提倡的一個方向,在這個大環境下,也愈來愈多業者嘗試推動一些社會創新、具社會使命的項目,甚至在設計其商業模式時加入社會使命的元素。

而伴隨著共享工作間 (Co-Working Space) 而來的,是社群發展 (Community Development) 的概念,如何結合社群的力量,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,是當今社會提倡的一個方向,在這個大環境下,也愈來愈多業者嘗試推動一些社會創新、具社會使命的項目,甚至在設計其商業模式時加入社會使命的元素。

記得有次到了清邁,這裡有數碼遊牧王國的稱號,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由工作者在這裡生活。在清邁走了一趟,這就發現這裡幾乎每星期都有不同關於共享經濟、新經濟的社交活動及講座,當中亦有不少設計獨特的Co-Working Space,在建築設計、營運上都用上了不少心思,去回應不同的社會議題。舉個例說,當地的一家志願組織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協會 (ISDSI) 的工作空間設計就充分考慮了可持續性的概念,建築物的門和牆壁也是用回收和切割鋼製成的,照明裝置則用上了LED燈,空間同時開放予當地的學生及自由工作者租用,而旁邊的咖啡店亦為社會企業,會從山上的部落採購咖啡豆,推動公平貿易的發展,形成一個小小的社區。

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曾在其著作《三零世界》裡面提到,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經濟制度,為世界的零貧戶、零失業、零淨碳排放三零目標努力,而結合社會與商業的力量就是其出路。儘管疫情的發展仍未明朗,但把握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浪潮,裝備自己,共同創造我們所有人夢想中更美好、光明的世界,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一步一步做到的事。

Print Friendly, PDF & Email

Facebook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