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疫情的影響下,旅遊業首當其衝,多年來依靠「自由行」旅客的模式亦因為封關而大受影響,在可見的將來下,正如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所說,在有效藥物出現前,新型肺炎疫情難以完結,我們都要有心理準備長期防疫。由此推論,在可見的將來下,旅遊業作為一個「外向型」的行業,過去賴以維生的營運模式將會有大幅度的改變,過往自由行繁盛的情況在短期內也只會一去不返。這些都是海洋公園、國泰所面對的深層次問題。而在這個「疫」境下,我們也需要重新思考香港旅遊業的出路。

旅遊業是香港四大支柱之一,包括入境旅遊及外訪旅遊,香港的旅遊業在70年代、80年代開始突飛猛進,海洋公園以至文化中心等等設施相繼落成及啟用,國泰航空亦開始了其輝煌的年代,盛極一時。香港當時亦有購物天堂、美食天堂的美譽,加上當年新奇的景點和遊樂設施以及商務旅遊的客群,成功吸引到不少外地旅客訪港,為旅遊業的一大黃金年代。

然而,在近年鄰近地區大力推動商務旅遊、會議旅遊下,加上香港在旅遊業的基礎建設上沒有太多特別的發展。而在外遊市場方面,香港在過去短短數年間,已有接近 20 家廉航落戶,國泰也推出 fanfares 優惠票價吸引客源,低廉的價格成為了香港內外旅遊業的主要發展方向。但低廉的定位對於業界卻多為旺丁多於旺財,實沒法扭轉收益率下降的困局,在機票價格連年下跌下,對於國泰這類傳統航空公司的打擊亦非常深;而對海洋公園來說主打價格路線,大量吸納遊客也吃不消,這並不是他們本來的生存之道。

要扭轉這個困局,需要多管齊下的措施,當中發展本地深度遊與社區旅遊就是其中一個可行的出路。以歐洲為例,當地過往的旅遊亦開始從過往「歷史建物、自然景觀」為主轉為「藝術 + 創意 + 地方文化」為主。而在地方營造當中,城市的可達度與可步行性概念近年方興未艾,近年外國亦不少活化公共空間的成功案例,例如紐約就試過把當地的中央鐵路高架橋改造成一個長達 2.3 公里的大型綠色公園,不單成為了當地人的休憩好去處,也成為了外國遊客的打卡熱點。


社區協作、設計參與、創意地方營造都是香港未來旅遊業值得發展的方向。在香港,我們其實也有不少社區旅遊的寶藏,例如香港設計中心過去數年舉辦的ddHK計劃在灣仔及深水埗兩區的社區設計規劃就是個不錯的開始。

而筆者亦留意到「連繫灣仔」團隊早前建議在灣仔政府大樓用地一帶興建一幢標誌性建築,並透過空中花園連接港鐵金鐘站、灣仔站及日後落成的會展站以及該建築物,也是個有趣的看法。與此同時,油麻地一帶也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地方。在傳統的旅遊景點廟街以外,從文英街、佐敦道碼頭一帶到西九海濱的新發展區,由舊到新,不少社區故事都匯聚在這舊城新區,不失為香港未來發展社區創意旅遊的好地方。

Print Friendly, PDF & Email

Facebook Comments